“我家原來有200畝棉田,差不多每年雇20多個人采收,要花上1個半月;用上采棉機后,承包的3500畝地只花了20天就完成了采收。”沙雅縣的棉農肖平江興奮地告訴記者,殊不知在2017年以前,肖平江每到采棉季節,就是他一年最愁的時候。
阿克蘇地區沙雅縣是國家級優質棉生產基地,棉花種植近200萬畝,但機采率只有1/3左右。大力推廣機采棉是棉花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每年棉花采收期間,僅沙雅縣需從疆內外引進8萬左右的采棉工,大量勞動力組織、運輸、管理等方面也帶來社會性問題。同時,“拾花難、拾花貴、拾花工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致使人工采摘成本持續上漲。可以說,棉花機械采收已成為市場的選擇、農民的期盼。
肖平江告訴記者,在沒有用采棉機之前,一畝地的人工采棉費用在700—1000左右,不僅在采棉季需要到人力市場“搶人”,雇用工人的食宿、健康、管理和安全隱患以及交通、棉花過秤等問題都是要他一一考慮的,甚至一些年份他的200畝地的棉花收益,要分出一半的比例在采棉工人的支出上。
2018年沙雅縣棉花人工采摘價格已到2.5元/公斤左右,而機采棉需要的成本只有0.7元,較人工采摘可節約200-400元/畝,這不僅大大地提高采棉效率,也切實提升了棉農收入。
肖平江用上的采棉機,由浙江援疆企業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在浙江省、嘉興市援疆指揮部的大力推動下,2018年2月,浙江亞特電器集團落戶沙雅縣,投資5億元建設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助推南疆實現棉花種植全產業機械化生產。沙雅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總經理魏遠俊說,今年以來己接到各型號采棉機訂單430臺,生產任務很重,可陸續還有客商上門要求訂貨,作為國內乃至亞洲唯一一家能同時研發生產三行、五行、采棉機的企業,越來越受到市場認可和追捧。
“真是不容易。”說起缽施然公司落戶沙雅的歷程,魏遠俊感慨萬千,浙江亞特電器有限公司是嘉興一家以農業機械、園林機械、電動工具為主的現代化制造型企業,擁有數百名一流的機械工程師和國家級實驗室。公司用了5年時間、投入1.1億元研發完成了摘錠式采摘頭國產技術平臺,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通過六行自走式采棉機農機推廣鑒定。2017 年全球采棉機品牌網絡熱度排名,“缽施然”品牌國內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約翰?迪爾”,技術品牌和進口替代優勢明顯。
2018年2月4日,沙雅縣缽施然智能農機制造項目順利簽約。為使項目早開工、早投產,嘉興市援疆指揮部堅持“扶上馬、送一程”,建立了項目跟蹤服務機制,主動與沙雅縣發改、住建、電力等部門加強溝通聯系,及時研究解決項目落地和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項目在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試生產,9月正式投產,當年銷售1.2億元。
如今沙雅缽施然公司已發展壯大為在南北疆及兵團都有生產基地(沙雅、烏蘇及一師十二團),擁有完整的售后服務體系的采棉機企業。解決當地近500個就業崗位,同時吸收貧困戶30人;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僅采棉機駕駛員就達400人以上。
魏遠俊表示,公司將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立足新疆、面向西北、輻射中亞,計劃用3-5年時間在新疆打造全球最大、最強、國際一流的現代智能農業機械裝備產業園。
沙雅縣缽施然智能農機制造項目的引進有力地促進了沙雅縣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解決了南疆采棉工缺乏的歷史性問題,推動了就業援疆和脫貧攻堅。作為浙江省援疆指揮部第九批援疆標桿企業,沙雅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將成為南疆唯一的現代裝備制造企業,有力推進棉花全產業鏈的機械化作業和跨越式發展,對沙雅縣、阿克蘇地區乃至整個南疆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閱讀量:1968
閱讀量:2107
閱讀量:1988
閱讀量:20506
閱讀量:38609